【Shopee: 点击这里购买】/ 二十年资历心理治疗师写给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沟通书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作者:菲利帕·佩里,担任心理治疗师二十年,也是《红》杂志的答问专栏作家,自由写作者,电视与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她参与制作了几部纪录片,包括为BBC Radio4制作的《儿童说谎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Children Who Lie)、《情感时代》(The Age of Emotion)、《屈辱》(Humiliation),以及为BB的《性与谎言》(Sex,Lies & Love Bites:The Agony Aunt Story)、《如何成为超现实主义者》(How To Be A Surrealist With Philippa Perry),另外著有《心理治疗图解》(Couch Fiction:A Graphic Tale of Psychotherapy)、《如何维持情绪健康》(How to Stay Sane),现与身为艺术家的丈夫葛瑞森·派瑞(Grayson Perry)一起住在伦敦,育有一名已经成年的女儿弗洛(Flo)。

https://baike.baidu.com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划笔记

– ⽣活从来都不是静⽌不变的,能够接受、处理、拥抱改变,⽐抵制改变,试图找回失去的东⻄更积极有效。

  • 模式通常是这样的:当你对孩⼦发飙或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时,是因为你必须⽤那种⽅式来保护⾃⼰,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你没有意识到,孩⼦的⾏为可能触发你过去的绝望、渴望、孤独、嫉妒,或不⾃信的感觉

理想的争论不是以获胜为⽬标,⽽是在追求理解 – 求赢的争论没意义,本质是去理解,如果不理解记得要尊重

– 使⽤“我陈述句”,⽽不是“你陈述句”;承认⾃⼰的感受,了解及承认对⽅的感受,通常是处理家中⽆可避免的分歧的最好⽅法。

  • “我”会害怕你太晚回家vs“你”不可以太晚回家,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强迫别人做事更可能让别人遵循你的想法,至少他理解了,而不是觉得你在使用强迫手段 – ⼈际关系⾮常宝贵,回应对⽅的要求是维系关系的⼀⼤关键。 

-如果你早上时间很紧,那就早点起床,多留⼀点时间来尊重孩⼦的慢节奏及肯定他的感受。这样⼀来,⽣活就不会像打仗⼀样了。

– 你借由确认及了解他的感受帮他化解不适,⽽不是⽴刻否定他或转移他的注意⼒,也不是逃避及疏远孩⼦。  

– 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是行不通的,孩子的感受和思想程度和大人不一样,在和孩子的对话当中就可以探知一二,重要的是和孩子有探索性的对话

– 我们对那些可怕的事物表达的感受越多,渐渐地它们就变得没那么可怕了。表达悲伤虽然痛苦,但我们每次把悲伤表达出来后,悲伤或多或少都会减少⼀些。说出来的时候也许不适应,但是输出的方法有很多,挑个你觉得最舒服的方式,悲伤和痛苦在你的每一次诉说中会变得越来越不如当初那么碍眼

  • 为⼈⽗⺟最希望孩⼦快乐,所以孩⼦不快乐时,我们会想要说服孩⼦和⾃⼰:他们很快乐。这样做可能在短期内让我们感觉好⼀些,但孩⼦会觉得没⼈聆听,受到忽视,内⼼孤寂。
  • ⼉童精神科医师兼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观看孩⼦玩捉迷藏时发现,“躲藏起来是⼀种乐趣,但没⼈发现⾃⼰时却是⼀种灾难。”⽣活也是如此。成年及童年时期,我们可能都喜欢藏匿⼀些秘密,但如果没有⼈在我们想要展现真实⾃我的地⽅和时间点看到我们,那对我们来说就是灾难。
  • 你想⽤⼀句“别胡闹,怪物都是⼈们瞎编出来的”来让孩⼦觉得⾃⼰是在胡闹,那是不可能安抚孩⼦的。重要的是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如果你告诉孩⼦他在胡闹,借此否定他的说辞,他不仅以后再也不会跟你做这类“胡闹”沟通,连其他你觉得不算“胡闹”的沟通也会从此消失。对我们来说,“胡闹”和“不胡闹”的区别很明显,所以我们认为孩⼦也懂得区分。但实际上没有⼈能够掌控⾃⼰的感受,即使同样的情况,也会使⼈产⽣不同的感受。
  • 你可能认为这个例⼦很极端,因为奶奶做的炖菜不好吃和钢琴⽼师摸孩⼦的⼤腿有本质区别,但孩⼦涉世未深,不像你有那么多经历,还没读过你读的书,对⼈⽣懵懵懂懂。孩⼦还不懂得区分遭遇不当触摸和吃到不喜欢的东⻄时的不同的不适感。对他们来说,两者都是感官受到攻击。告诉孩⼦“别胡闹了”,会切断孩⼦与你的沟通,那是很危险的。

– 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说,苛求快乐反⽽会破坏⽣活。⽣活中必然有苦有乐,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痹痛苦,或以转移我们或他⼈的注意⼒来忘却痛苦,我们就⽆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

  • 直视婴⼉的眼睛,你只会看到他的真诚。我认为不管年龄多⼤的孩⼦,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转移注意⼒这种招数感觉并不真诚,⽽是⼀种操纵⼿段,那对孩⼦的智慧也是⼀种侮辱。转移注意⼒传达出什么信息?想象你摔倒了,膝盖严重擦伤。如果伴侣漠不关⼼或对你的疼痛、流⾎或尴尬不感兴趣,⽽是指着⼀只松⿏让你看,或是承诺你可以玩最爱的电玩,你有什么感受?
  • 我并不是说转移注意⼒这招永远没有派上⽤场的适当时机,我只是觉得这不该成为⼀种操纵的策略。例如,孩⼦⽣病需要治疗,你告诉他,不要把注意⼒放在打针上,可以把注意⼒放在你给他播放的动画⽚上,那会让他感觉没那么痛。在这个例⼦中,你不是在欺骗孩⼦,他清楚地知道即将发⽣什么事,你是以转移注意⼒的⽅式来安抚他。想想看,你的孩⼦可能以你对待他的⽅式来对待你。如果你想和孩⼦讨论成绩单,他却指着窗外说:“你看!那⾥有松⿏!”你应该也不喜欢他⽤那种⽅式来转移你的注意⼒。     

– 如果你不把孩⼦当“⼈”看待,⽽是把他们当成“事情”来处理,不去了解他们的感受,你会发现,孩⼦⼗⼏岁或成年后,你想跟他们交谈时,他们却不太想理你。其实这种思维⾮但对亲⼦关系毫⽆帮助,还可能⼲扰亲⼦关系。相信怀孕、分娩、养育孩⼦是可以优化的,那就等于说我们是把⼀个“产品”带来这个世界,我们要把它打造得尽善尽美,⽽不是把⼀个⽣命带来这个世界,准备和他培养⼀辈⼦的关系

  • 如果你去⼀个新的地⽅度假,那⾥的⼈碰巧都很和善,天⽓也很适合你,那个地⽅可能会让你产⽣美好的联想,⽇后你每次想到那⾥都很怀念。同理,如果婴⼉对世界的第⼀印象是⼀个安全舒适的地⽅,⼀个有归属感的地⽅,他的⽣活会⽐较轻松。⽆论遇到什么⿇烦,只要他觉得⾃⼰总是受到重视,有归属感,⼜讨⼈喜欢,他就不会轻易偏离轨道,即使稍有偏离,也会很快回归正轨。婴⼉是从最早的照顾者(亦即你)那⾥获得这种感觉,如果他从最早的照顾者⾝上得不到这些信息,就会产⽣别的想法。
  • 想象你突然发现⾃⼰⾝处于沙漠中,没有⾷物,没有住所,没有饮⽤⽔,更糟的是,你完全孤⽴⽆援。⼀⼩时后,你会有什么感觉?两⼩时后呢?如果你看到远处有⼀些⼈呢?为了引起他们注意,你会疯了⼀样尖叫、呼喊、挥⼿,你会拼命求援。也许婴⼉的感觉就是如此。婴⼉从⺟亲的⼦宫来到外⾯的世界,⼦宫是⼀个与他的需求同步的⾃然环境。婴⼉出⽣后,必须向我们表明他的需要我们需要解读婴⼉的⾝体信号以判断他需要什么。婴⼉设法沟通,我们⼜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时,就好像那个在沙漠⾥的⼈,设法引起别⼈注意并获救。如果独⾃⼀⼈在沙漠⾥,是你这辈⼦的第⼀次体验,你会根据别⼈对你求助后的反应来形成你的世界观和个性。最重要的是,在你需要陪伴时,⽆论你被迫独处多久,都会在你的内⼼深处留下⼀种感觉、⼀种情绪。那种感觉会始终萦绕在你⽣命中,直到有⾜够多的其他体验改变那种状态。

婴⼉的⼤脑不是⾃⼰发展的,⽽是与周遭环境和其他⼤脑互动下发展的。⼤脑会根据我们的⼈际关系,持续发展到我们死亡那天。刚出⽣的那天、那⼏个⽉、那⼏年,是脑内多数联结成形的时候,所以婴⼉需要我们在⾝边与他保持联系。

– ⽆论孩⼦(或成⼈)年纪多⼤,觉得⾃⼰受到认真对待都是⼀种很好的⼼理疗愈。如果认真对待你的⼈是你的⽗⺟,⽆论你说什么,他们都不责怪你,那确实是最温暖的⿎励。

– 把任何群居⽣物从群体中隔离出来,他们都会对重新加⼊群体或加⼊新群体犹豫再三,担⼼⾃⼰遭到排挤,从⽽显得更加孤⽴。

– 最初婴⼉发出声⾳时,他是在和你沟通。婴⼉的声⾳、⼿势、强迫性的哭喊,以及启动轮流游戏的⽅式,都是他们开始对话以前的互动⽅式。婴⼉这样做是希望你跟他“礼尚往来”地交流

– 在孩⼦学会表达感受之前,我们要认真观察他,以察觉他释放的信号。他可能才刚出⽣⼏分钟或是才⼏岁,但他有⼀套独特的世界观。最快乐的家⻓是⼼态开放的,他们愿意从孩⼦⾝上学习,借由接纳孩⼦的观点来扩充⾃⼰的观点。孩⼦本⼈及观点获得尊重时,他也⾃然会学会尊重别⼈

– 婴幼儿得不到需要的东西,感觉没获得关注,或不确定他们能得到回应时,就会进入试图引起关注的阶段。这时你和其他人会觉得他们很烦。

让孩子把消除疲劳、感到舒适联想在一起而不是和分离、孤独、绝望联想在一起。如果和美好的事物有关,他就不会不愿去哪里了。

– 如果我们不把那些坏消息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说出来,无论如何孩子都会察觉到气氛不对,他可能会胡思乱想出更不好的情况。

– 不要评判孩⼦,给孩⼦贴上⽆能、冲动、不值得信任或不成熟的标签,这⽆法帮他们进步。设定界限是好事,例如“在我对你更有信⼼之前,我不希望你出去”,但是采⽤惩罚的⽅式会使⼈变得更加固执,也⽆法促进亲⼦之间的理解。你应该让对话持续下去,坚持下去,并检查解决⽅案的效果。

– 切记:你想设定界限时,应该界定⾃⼰不是界定孩⼦。以你⾃⼰的感受作为理由,因为你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理由。

  • 举个例⼦,⼗三岁的孩⼦想⾃⼰搭夜⻋穿过市区回家,你可以说:“你的想法挺好,你觉得⾃⼰⻓⼤了,能搭那班公交⻋,你知道如何安全地乘⻋。问题是,我还没准备好让你⾃⼰那样做。我必须赶快接受这个事实:你已经越来越成熟了,可以照顾⾃⼰了。请再给我⼀点时间,让我准备好适应这种状况。”这样讲,你是在⽰范如何诚实沟通,也是在⽰范如何设限。孩⼦会因此学到,你不准他深夜⾃⼰搭公交⻋不是他的错,⽽是因为你还不放⼼。他本来就知道这点,但你坦诚相告,他更有可能理解你的决定,那也有助于亲⼦关系的发展。

– 你可以帮孩⼦找到表达真实感受的⽅法(⽽不是你希望他有的感受),你可以确认及想办法了解他的感受(和你⾃⼰的感受)。

– 我们可能以为选择越多越好,但⼼理学家巴⾥·施⽡茨(Barry Schwartz)的实验显⽰,我们其实不喜欢选择太多

其实世界各处本来就没有用“公平”这一套定义论,所以时常听说“别人家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好,我家的父母那么差”类似的这些话有很多,既然已成事实,那么到自己成为别人父母的时候,一些我们小时候不愿意听到的话、不愿意被对待的方式,都应该要有意识地改一改。

小孩子还小,只是代表他们不善表达,而不是什么都不懂。和孩子相处的前提是,“知道”他们只是还没有找到方法去表达好自己的感受

每个人到人间都需要时间去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孩子们需要的是时间,而时间其实是一转眼就不见了的东西,当我隔一段时间看到孩子的成长,就会禁不住去想自己会不会没有把父母这个角色做好?但是想当年总是没有实际帮助的,父母尽量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去给予帮助就可以了,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过于干涉,即使是自己的父母。

Fine,未来走向没有人能够预测,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是“伟大的父母”,但是却忘了-物极必反。总结来说,成为那个能够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的父母,已经就是孩子希望父母可以知道的事了。

by Haze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